膜分离技术在酱油行业的应用

2013-05-24

酱油相比酒和醋,产品浓度和浊度更高,因此对膜分离的连续性,膜污染和膜堵塞的防治,膜分离的经济性是一个挑战。


从1997年开始进行酱油规模化分离的应用,依据应用中反映的问题,进行不断的设备改进。并选择了国内不同原料和工艺的酱油进行了膜分离的中试实验,积累了丰富的膜材料选择、孔径控制、流量设计、污染控制、清洗方法等原始数据。目前除老抽类酱油因焦糖色的原因尚不能应用成熟外,其余低温高稀工艺酱油、天然晒制工艺酱油或固态发酵酱油,均能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应用。例:福建金冠元调味品公司,应用于瓶装酱油的澄清和除菌,酱油类型为高稀母子酱油和固态淋油,设备选型为CLM-1型全自动错流膜除菌微滤系统(工程塑料型),投产日期为1997年4月。


原工艺流程为:酱油→勾兑→加热至85-90℃→保温2天左右→装瓶→成品

原工艺缺点:灭菌效果不理想,只能达到1000-2000个/ml左右,保温时间过长,不仅影响生产效率,也导致产品口感质量降低,颜色发黑,产品沉淀严重。

新工艺流程为:酱油→勾兑→膜过滤→装瓶→成品

新工艺优点:灭菌效果好,能达到100个/ml以下,无高温加热过程,不仅产品色香味更佳,也节约了可观的能源支出。酱油通过膜过滤后色泽更红润,体态澄清,无沉淀及杂质。


设备运行状态:设备自2003年4月起一直运行,2001年我们又依据运行情况进行了改进,改进后表现为通量稳定性更好,产品浓缩比由90%提高到95%以上(约3-5%的浓缩酱油需要重新进行压滤后再膜过滤),该设备为隔天间歇性运行,每次处理总量约为4吨左右,目前第二套膜正在正常使用中。经统计,膜过滤每吨酱油的费用在7-8元左右。

附:膜过滤前后酱油理化及微生物指标对照:


表一、低盐固态二级酱油膜过滤前后指标变化




指标




滤前




滤后




氨基酸态氮(g/100ML)




0.588




0.588




总氮(g/100ML)




1.141




1.127




无盐固形物(g/100ML)




14.86




14.69




总固形物(g/100ML)




30.2




29.74




氯化钠(g/100ML)




15.34




15.05




总酸(g/100ML)




1.665




1.71




菌落总数




>70000




100






表二、高盐稀态母子酱油膜过滤前后指标变化




指标




滤前




滤后




氨基酸态氮(g/100ML)




0.64




0.64




总氮(g/100ML)




1.15




1.15




无盐固形物(g/100ML)




17.92




17.42




总固形物(g/100ML)




33.1




32.6




氯化钠(g/100ML)




15.18




15.18




总酸(g/100ML)




1.67




1.69




还原糖(g/100ML)




8.27




8.14




菌落总数




>30000




7


分享